中华瑰宝 -----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揭秘叙真(四)
司新三师祖不断地丰富该派的内容,使之成为真正有别于他派的“司家门派”,流传至今。培元尘的出现,可以说是天意、缘分,从某种意义来讲,他成就了司新三先生为继续探寻武学真谛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使之对太极拳艺之道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司新三曾言:“太极之道大也,深如海,细如发,绝非笔墨所能胜及。此道明灵觉性,悟修此道,细琢智长,浩气长存。”司师祖通览道学之说,有言:“儒学讲求中庸思辩,理智;而道家思想则讲无为而治,不行而至,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疾而速,以理性直觉去体认。”司新三师祖拥魂报魄以安其身,结聚精气以致柔,如无欲的婴儿,涤净玄妙的心境,不染一丝的瑕疵,能做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他以无私博大的胸怀为中华武术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则是不容争辩的。 一代太极宗师,武学大家司新三先生曾经给我们晚生后代 留有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还在为我辈所享受并传留。前面所言司新三师祖 倾注了毕生心血,编著《艺学纲领总论》。这些著述本是在门内中秘传,每每复读司师祖的遗著,细细品味其论述乐在其中,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些对武朮体用的绝妙论述无疑诠释了武艺之真谛,这不正是犹龙派太极拳基本的指导纲领宗旨和理论基础吗。有人曾将抄写的部分艺学纲领发表在杂志或网上,但他并不知道来源出处,甚至出现抄录上的错误且不完整。艺学之论完整有序且不可断章取义,研读起来易出现偏差误读误解。
张振之先生有言:“司三爷高明,他众览各家,积太极之精华,独领风骚。别小看我们的太极‘四炁’功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虽只有‘四炁’功法,但他可是‘味素至宝’,他若给各门派的功法添上一点,其味道更浓,增色许多,提纲挈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绝非虚言。”1984年,在天津市举办的传统武术赛期间,我曾见到天津武协副主席邓洪藻先生,他见到我非常高兴,他对司新三、张振之、张鸿逵等人和该派赞叹不已,溢于言表。谈及他对司新三先生评价时,他说:“司三爷文学武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是一代大师,他有‘南侠’之称,是侠客隐士,非我辈能及。他精太极、八卦、通背、三皇炮锤拳,功底深厚。他海纳百川,积文武之大乘,继承和发展了太极拳运动。此派是太极拳又一重要派别,他独特的太极学说和功法,明显区别于他派,可自成一派。司三爷为之做出的杰出重要贡献,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不被一些人认识和承认,可惜。但他本身的存在说明了一切。今天把王逸樵先生和你请来表演,就是对此派的承认。”邓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公证的,是实事求是的,同时也表达了天津武术界老一辈对司新三先生的敬仰之情。邓洪藻先生是通背名家,他能打破门户之见,说出真情,足令我辈敬佩。
的确,该派功法的高深独特之处如不亲自接触是很难有所体会的。笔者曾经受到张振之先生和先父张鸿逵等本派众多人的教诲,深知此派功法的玄妙。其中犹数张振之先生的教诲印象深刻。曾有人言:张振之到老年时,功力已不如从前。但我就有幸在张振之晚年亲身体验到了他功法的高妙之处,这些犹如宝贵的财富,使我终身难忘。记得那是1966年春节刚过的一天下午五点左右,我照常到复兴庄第四体育场附近一僻静无人处练功,此处也是先父经常练功的地方。正练 ‘一炁’功法时, 忽然从余光中发现有一身材高大的老者围着我转,看我练功,我立即收式,虽觉此人有些面熟,但一时也想不起来是谁。他盘问于我,眼神和话语中流露出不满和轻蔑,并问:“你练的如此好东西,不知会动手吗?”我立即回答:“晚生不才,不敢言会,但也略懂一二,可试。”与一般人动手试技,我常以戳脚翻子手法试之,戳脚翻子讲求硬打硬进,八劲合一,摔砸挑崩,手脚并用,我曾用此功屡试不败。我当下便先用戳脚翻子手法试技于他。(戳脚翻子手法是周文清师叔所授)我口中言道:“承让。”摇动身形,用眼神一领,手脚齐到时,谁知老者身形一变,我便觉如触电一般,整个身体腾空飞起,摔出丈外。这一摔,我登时认出此人原是多年未见的张振之师爷!我急忙起身叩头,师爷一边扶我一边说:“没想到你都这样大了,变了。你小子还行,有出息。”并仔细给我说手,还告诉我三盘之手如何应对。并言:“我已许久没有这样和人说功夫了,你所用是戳脚手法,只是手法太嫩,没掌握好火候,怎能御强敌?!咱的东西里全有,你要悟之。”师爷给我讲了很多前所未闻的事和身法,令我大开眼界。当我请教何为“天罡踏斗”之法时,师爷曰:“天任太阴艮土白,负阴抱阳乃太极。摘星换斗聚三宝,南斗北斗怀中拥。须有一诀应记牢,踩罡踏斗显奇谋。若知七星为何体,斗勺权衡弼辅標。”虽然师爷的话当时有些难以理解,但我仍用心记住老人家的每句话每个动作。分手之时,我再三请老人家到家中一叙,但他只是含泪言道:“孩子,你不懂什么是天意,什么是缘分。好好练功,不要在外练,别瞎掺合,切记!”回想当时张振之先生旧地重游,回到他几十年前曾带先父张鸿逵练功的地点,究竟何意?至今是一个谜。没想到我和师爷相见则是最后一别。随后文革开始,我于68年参军服兵役,至70年张振之先生故去再未得见。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斯人已去,但张师爷留给我的教诲却永远牢记心中。每每想起张师爷和先父,我都发现他们竟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也使我悟到了武学的真谛:一举手,一投足,都能给后学之人带来很大的影响。(待续)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